一张连续十年标注"全阴性"的体检报告,和一份肾癌晚期的确诊通知书,在法庭上形成了刺眼的对比。北京女律师张女士的遭遇,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民营体检行业光鲜的外壳,露出了早已溃烂的信任肌理。
当爱康国宾董事长张黎刚那句"别指望几百块体检什么病都查出来"的言论传遍全网时,这场原本关于"漏检与否"的纠纷,彻底演变成了公众对整个体检行业的集体拷问。
01
十年体检单与一纸确诊书:信任从"全阴性"开始瓦解
2024年,张女士拿到肾癌晚期诊断书时,手里还攥着爱康国宾2023年的体检报告。报告上,肾脏检查项清晰写着"未见异常",这是她连续第十年在这家机构拿到类似结论。医生告诉她,肾癌从发生到转移需要漫长过程,不可能"一夜突变",这让她忍不住回头翻看那十年的体检记录——2013到2023年,从超声到血检,所有与肾脏相关的指标都显示正常,没有任何"患癌风险"的提示。
2025年7月,这场"十年正常却突然晚期"的遭遇被曝光后,舆论瞬间沸腾。网友们在张女士的微博下炸开了锅,有人说"自己在美年体检发现的结节,医院复查时已经癌变",有人晒出"体检说没问题,半年后查出肿瘤"的经历。这些相似的遭遇,让单个事件变成了群体共鸣——我们每年花几百上千块做的体检,到底是健康预警,还是花钱买安慰?
爱康国宾的最初回应曾给公众一丝期待。
7月17日,其官方公众号承诺"邀请第三方论证,有责必担",当时不少网友点赞"有担当"。但短短一天后,态度骤变:"内部核查无责,张女士是早期肾癌",甚至强调"3个月从早期发展到骨转移,证明癌症进展极快"。这种180度转弯,让"担当"变成了"甩锅",信任的第一道裂缝彻底裂开。
02
从"有责必担"到起诉客户:一场灾难级公关的连锁反应
7月30日的媒体说明会,成了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会上,爱康国宾宣布以"造谣"为由起诉张女士,同时放出"杀手锏"——张黎刚那句引发众怒的话。他试图用价格差异解释体检的局限性:"几百块的体检,怎么可能查出几千块才能诊断的病?"这话看似有理,却精准踩中了公众的痛点:如果低价体检查不出问题,为何机构要在广告里宣称"早筛早防""癌症预警"?
广州爱康国宾2021年的违法广告案至今仍有迹可循。当时其公众号宣称"全广州唯一能做全身磁共振防癌筛查",还说"遗传测试是癌症风险评估最准确的方法"。这些铺天盖地的宣传,让消费者相信花几百块就能买到"防癌盾牌",可真到了问题爆发时,企业却用"价格论"撇清责任。
就像网友嘲讽的:"超市卖矿泉水不会说'这水治不了感冒',但体检机构收了钱,却在出事后说'我们本来就查不出病'。"
更让人费解的是对媒体的"追责"。
在说明会后,爱康国宾发文指责媒体"断章取义",扬言要起诉报道此事的媒体。这种把客户和媒体都推到对立面的操作,让人想起几年前张黎刚自己爆料同行"假体检"时的义愤填膺——当时他说"有些机构抽了血不检测就出结果",如今却容不得半点质疑。
对比同期"胖东来红内裤事件"的处理,更显爱康的傲慢。
当消费者投诉商品有问题时,胖东来先下架商品、陪同就医、花14万检测,确认无责后才起诉,全程保持"先检讨再维权"的态度。而爱康国宾从一开始就摆出"你敢说我就告你"的架势,仿佛忘了:体检行业的核心不是"卖套餐",而是"守健康",与生命相关的信任,从来容不得半点傲慢。
03
低价套餐的陷阱与行业的集体焦虑
张黎刚的"价格论",无意间揭开了体检行业的生存悖论。
如今市面上,百元级体检套餐成了企业团检的"标配"。这些套餐往往包含基础项目:身高体重、血常规、腹部超声......看似全面,实则像"扫雷游戏里的快速扫视"。以肾脏检查为例,低价套餐多采用普通超声,对小于1厘米的肿瘤敏感度不足,而精准筛查需要增强CT或MRI,这些项目单做一次就要上千块,很少出现在低价套餐里。
可问题在于,机构在推销时从不强调这种局限性。打开爱康国宾的官网,"肿瘤早筛""亚健康评估"等字眼随处可见,基因检测、免疫力评估等"高科技项目"被包装成"必选项",价格从几百到几万不等。资本的涌入让体检从"医疗辅助"变成了"消费产品",企业忙着把套餐做成"流水线商品",却忘了医疗服务的底线——诚实告知局限性。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数据来源Wind):2023-2025年,爱康国宾累计收到9次卫健委行政处罚,6次涉及操作规范;2022-2025年的7起医疗纠纷中,5起是HPV误诊、超声漏检。这些数字背后,是"流水线体检"的隐患:护士代替医生做超声、报告解读流于形式、异常指标提示模糊......当体检变成"走过场",那张盖着红章的报告,也就成了自欺欺人的"定心丸"。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的"信任恶性循环"。张黎刚曾爆料同行"假体检",说"检出癌症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三,所以敢倒掉血样出结果"。这种"低概率侥幸"心理,让一些机构在成本和质量间选择了前者。可当真正的"千分之三"出现时,整个行业的信任堤坝,就会因这一个漏洞而溃决。
04
信任修复:比赚钱更重要的"体检"
如今的爱康国宾,正陷入"双重危机"。业绩上,从2014年净利润下滑到2019年私有化退市,市场份额被美年、瑞慈挤压;信任上,黑猫投诉平台1300多条投诉里,"虚假宣传""数据造假"成了高频词。这场危机的根源,或许正如网友所说:"他们把体检当成了生意,却忘了它首先是医疗。"
对于整个体检行业来说,张女士的遭遇是一次必须直面的"全身检查"。
要修复信任,首先得撕掉"过度宣传"的伪装——在套餐详情页清晰标注"本套餐不包含XX深度筛查",像药品说明书一样列出"局限性";
其次要补上"规范漏洞",由监管部门制定统一的检查标准,比如超声检查的医生资质、报告审核流程;
最后得重建"沟通机制",当消费者对结果存疑时,机构应主动协助复查,而不是第一时间举起"起诉"的盾牌。
毕竟,体检单上的每一个字,都连着一个人的生命安全感。
当张女士看着十年"全阴性"报告流泪时,她失望的不只是一家机构,更是对"花钱买健康保障"的集体期待。而对于企业来说,比打赢官司更重要的,是找回那份对生命的敬畏——因为在健康面前,任何公关话术和法律手段,都不如一句"我们确实没做好,会改"来得有力量。
刚刚刷到公关专家李国威老师的短视频,针对这场危机的点评很有深度,推荐大家观看。
这场由体检单引发的风波,可能会随着法院判决尘埃落定。但它撕开的行业遮羞布,不该再被悄悄缝上。毕竟,我们需要的不是"完美的体检",而是"诚实的体检"——它可以告诉我们"这个套餐查不出所有问题",但绝不能在本该预警的地方,写下"一切正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