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骨科门诊,常有骨关节炎患者这样说:“这药太贵了,疼得受不了再吃;不疼就停了吧,省点钱。”62岁的王大爷就是典型案例:他患膝关节骨关节炎3年,医生开的抗炎止痛药,他总“按需使用”——疼到夜里翻身困难才吃一片,稍有缓解就立刻停药。最近他膝盖肿得像馒头,拍片子发现关节间隙已经近乎消失,医生提示可能要做关节置换手术。王大爷追悔莫及:“早知道省这点药钱,最后要花好几万做手术,说什么也不会瞎停药啊!”
骨关节炎患者常陷入这样的误区:把止痛药当成“应急品”,觉得“能少吃就少吃”是省钱的办法。但从长期来看,这种“节省”更像一场“透支健康的赌博”——短期省了几百元药费,可能换来关节更快损坏、生活质量骤降,甚至最终要花上万元手术费。今天我们就来算一笔“健康账”:为什么规范用药才是对关节最划算的投资?
王俊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副教授(校聘)、博士后在站
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
长期从事骨关节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
主攻髋、膝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关节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同时专注于关节炎的基础科学研究
近年来,主持安徽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安徽省高校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多篇(其中单篇IF大于10分论文2篇)
关节里的“隐形破坏者”:
炎症从不“按需存在”
要明白“省药”为什么会伤关节,得先了解骨关节炎的本质。很多人以为骨关节炎只是“关节老化”,疼了忍忍就好,但实际上,它是一种“炎症驱动的退行性疾病”——关节软骨磨损后,会持续释放炎症因子(比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这些因子就像“蛀虫”,一边刺激神经引发疼痛,一边加速软骨、滑膜的破坏。
这种炎症是“持续存在”的,不会因为你“暂时不疼”就消失。就像生锈的铁门:表面的锈迹(疼痛)可能被砂纸磨掉(临时止痛),但内部的氧化反应(炎症)还在继续,时间长了门会彻底烂穿。关节也是如此:疼痛缓解只是炎症被暂时压制的信号,并非炎症消失。如果此时停药,炎症会“卷土重来”,继续侵蚀软骨。
临床研究早已证实,骨关节炎患者若长期不规范控制炎症,关节的状况将急剧恶化。关节软骨的磨损会大幅加快,致使原本病情发展缓慢的关节,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出现严重畸形。原本能正常活动的关节,功能会迅速衰退,许多老人原本尚可自由散步、买菜,疾病快速进展后,可能短短几年间,就不得不依靠拐杖辅助行动,甚至最终只能卧床,生活难以自理。
算笔“经济账”:
省了药钱,可能多花10倍手术费
我们来算一笔具体的账。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炎止痛药(如选择性COX-2抑制剂),每月规范用药的费用大约在300-500元。如果坚持规范治疗,多数患者能有效控制炎症,延缓关节退变,可能10年都不需要手术。按10年计算,总药费约3.2万-6万元。
但如果像王大爷那样“疼了才吃,不疼就停”,会发生什么?
首先,反复停药会导致炎症控制不佳,关节磨损加速。假设5年后关节严重受损,需要做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目前手术费用(含假体、麻醉、住院)约3万~5万元。如果术后出现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后续治疗可能再增加2万~5万元。这还不算康复期间的护理费、理疗费,以及因为无法工作、需要家人照顾产生的隐性成本。
更糟的是,有些患者因为长期疼痛,会依赖“偏方”“祖传药膏”。这些产品往往成分不明,可能含激素或劣质止痛药,短期止痛效果明显,但长期使用会导致软骨坏死、骨质疏松,反而加速关节报废。有患者用了半年“偏方药膏”,不仅花了2万多元,还让关节畸形提前出现,最终手术费用比预期多花了3万元。
对比之下很明显:规范用药是“小投入防大支出”,而盲目节省是“捡芝麻丢西瓜”。就像定期给汽车做保养:花几百元换机油,能避免几万元的发动机大修。关节的“保养”也是如此,前期的药费投入,本质是在为未来节省手术开支。
算笔“生活账”:
别让关节疼偷走你的生活质量
比金钱更珍贵的是生活质量——这是很多患者容易忽略的“隐形成本”。
70岁的李奶奶曾说:“我不怕花钱,就怕走不动路。”她患骨关节炎后坚持规范用药,现在每天能去公园跳广场舞,帮女儿接孙子放学。而她的老邻居因为“怕浪费药”,疼了就忍,两年后连下楼都困难。“看着别人遛弯、聊天,我只能坐在窗边发呆,心里比关节还疼。”这位邻居后来坦言。
长期经受关节疼痛折磨的老人,身心健康也会遭受极大影响。持续的疼痛让他们活动范围受限,社交活动减少,逐渐与外界脱节,心理上极易陷入孤独、无助的状态,进而大大增加了抑郁的发生风险。同时,由于关节疼痛导致行动不稳,老人日常活动时的平衡能力下降,摔倒的风险显著提升。这些不良状况交织在一起,不仅严重降低了老人的生活质量,也给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照护负担,无论是日常生活照料,还是心理上的关怀支持,都需要家人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规范用药的核心价值,不仅是保护关节,更是保住“自主生活的能力”。能自己吃饭、走路、洗澡,看似简单的事,对老人来说就是“尊严”。而这种尊严,不是用金钱能直接衡量的,但失去后再想找回,可能要付出巨大代价。
规范用药不是“多吃药”,
而是“科学用药”
有人担心:“长期吃药会不会有副作用?”其实,规范用药不等于“一直吃、大量吃”,而是在医生指导下“按需调整、精准控制”。
目前临床提倡“阶梯化治疗”:急性期(疼痛明显时)足量用药控制炎症;缓解期(疼痛减轻后)逐渐减量,用最小剂量维持抗炎效果。同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胃、肝、肾等功能,选择安全性更高的药物(包括对胃肠道更友好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并定期复查调整方案。
就像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用降压药,糖尿病患者需要控糖药一样,骨关节炎患者控制炎症也需要“持续管理”。这种管理是“动态的”——医生会根据关节情况、身体耐受度调整用药,既保证炎症不反复,又避免药物过量。数据显示:在医生指导下长期规范用药的患者,严重副作用发生率低于1%,远低于关节畸形带来的风险。
此外,规范治疗还包括配合康复锻炼、减重、护具保护等。比如每天做10分钟直腿抬高训练,能增强肌肉对关节的支撑;减轻5公斤体重,关节承受的压力能减少20公斤。这些“非药物措施”能减少药物用量,让治疗更高效。
写在最后:
对关节最好的“节省”,是及时保护
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病”,就像一场需要长期应对的“战役”。短期“省药”看似赢了眼前的“小仗”,却可能输掉整个“战局”——让关节在反复炎症中加速报废,最终付出更高的健康和经济代价。
记住:关节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炎症每多侵蚀一天,它的“保质期”就缩短一天。规范用药不是“浪费钱”,而是用最小的成本,延长关节的“服役时间”,保住你自主生活的能力。
如果你也是骨关节炎患者,不妨今天就和医生聊聊:我的炎症控制得怎么样?目前的用药方案是否需要调整?别让“节省”的念头,成为伤害关节的“隐形杀手”。毕竟,能健康地走更远的路,才是对晚年生活最好的投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关节炎学组,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 等. 中国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华骨科杂志, 2021(18).
2、Puljak L, Marin A, Vrdoljak D, et al. Celecoxib for osteoarthritis[J].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7(5).
作者:王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