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张医生和朋友们聊了有关于沙坦类药物可能引发高钾血症的问题,就有一位朋友在留言区提议,与其整天战战兢兢的担心血钾异常,不如把沙坦换成地平,一劳永逸。通过这段留言,我们可以提炼出至少3点信息:沙坦是一种副作用很大的降压药;地平无论是在疗效,还是在安全性方面,都比沙坦强;地平类降压药基本没啥副作用。
有一定医学知识的朋友恐怕早就看出来了,这个观点肯定是不对的。聊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这两类降压药有什么不一样?到底哪一个效果更好?哪个副作用更小?”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问题,更是每一位高血压朋友在开启降压药治疗之前的第一个重要选择。
地平类药物和沙坦类药物,是当今高血压治疗领域最重要、最常用的两大家族,堪称降压药皇冠上最璀璨的两颗明珠。它们各自拥有庞大的粉丝团,也都有着卓越的功勋。那么,当选择摆在面前时,我们究竟该如何抉择呢?
下面张医生就从疗效和安全性两个角度为朋友们详细解析一下二者的区别。朋友们都知道,评价一款降压药,最核心的指标自然是它的降压能力。那么,地平和沙坦相比较,谁的降压效果更强、更快呢?关于这一点,说再多理论都没有意义,让我们直接看研究数据。
张医生找到了一个国外的大型研究,结果提示,在治疗的初始阶段,氨氯地平的降压效果要比缬沙坦更快、更强。具体来说,在治疗的第一个月,服用氨氯地平的患者,其血压比服用缬沙坦的患者平均多降低了4.0/2.1 mmHg。在整个研究期间,氨氯地平组的平均血压也始终略低于缬沙坦组。这说明,如果您希望血压能被迅速控制下来,地平类药物或许能更快地让您看到成效。
然而,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这种差距会逐渐缩小。另一项来自国外的研究也发现,虽然在治疗6个月时,氨氯地平组的收缩压略低于缬沙坦组,但到了12个月,两组的降压效果已经没有显著差异了 。多项荟萃分析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地平类和沙坦类药物在降低血压方面的总体有效性非常相似,血压控制的达标率也无显著差异 。
也就是说,在降压最开始阶段,地平类降压药可能稍快一步;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差异会逐渐消失,两者不分胜负,实力旗鼓相当。聊到这里,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想过,既然二者疗效都不差,为何医生在选择药物的时候,不同的病人,给的方案明显不同呢?大多数朋友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药物的副作用。
除了疗效以外,副作用肯定是患病朋友最为关心的问题,它会直接影响着我们是否能够长期坚持服药。地平和沙坦,在这一点上,性格迥异,各有特点。地平类药物最常见、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副作用就是“脚踝水肿”。
它的发生机制很简单:地平类药物主要扩张动脉血管,但对静脉血管的扩张作用较弱,导致血液更容易“流过去”,却不那么容易“流回来”, 这就使得二者之间的毛细血管内压力增高,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 。
研究发现,水肿的发生率与地平的剂量密切相关,剂量越大,发生率越高。有研究显示,单用氨氯地平,水肿的发生率可达到8.9% ,甚至在某些研究中更高 。在一项比较极端的临床试验中,单用氨氯地平的病人,外周水肿的发生率居然高达32.9% 。
除此之外,地平类药物还会导致头痛、面色潮红、心跳加快,这些都与血管的快速扩张有关,身体需要一个适应过程。通常在用药初期比较明显,后续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副作用,是牙龈增生,虽然不常见,但也是地平类药物一个比较独特的副作用,需要引起注意,特别是对于长期服药并伴有牙龈肿胀的朋友。
其实,在现实生活的,大多数朋友会认为,沙坦类降压药才是最好的降压药,因为与大名鼎鼎的普利类降压药相比,沙坦类药物最引以为傲的优点之一,就是极少引起干咳。普利类降压药干咳的发生率可达7.9%。而沙坦类药物干咳的发生率仅为2.6%,差不多与安慰剂的相当。因此,如果您因为服用普利类药物而备受干咳困扰,换用沙坦类药物往往能迎刃而解。
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沙坦类药物没有副作用呢?当然不是,沙坦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肌酐升高、高钾血症等副作用。当然,这些都不是医生最担心的,有一种副作用叫血管神经性水肿:这是一个罕见但可能致命的过敏反应,表现为面部、嘴唇、舌头或喉咙的快速肿胀,可能导致呼吸困难。虽然发生率极低,但一旦出现,必须立即停药就医 。在用药初期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可能与血压下降有关。
从这些描述中, 朋友们很容易就发现,地平的副作用虽然发生率更高,但通常不严重,属于“烦人”级别;而沙坦的副作用虽然整体发生率低,但高血钾、血管神经性水肿等问题一旦发生,可能更“凶险”,需要专业医生去应对。
张医生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人们在用药过程中,相对于趋利来说,朋友们更愿意首先保证避害,正因如此,越是需要长时间服用的药物,朋友们就会越担心它的副作用。
在了解了沙坦和地平的副作用之后,可能很多朋友都会感到担心,万一副作用发生在自己身上怎么办?在这里,先要普及一个基础知识,药物副作用的发生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药物的使用剂量,二是药物的使用时长,也就是说,用量越大,用药时间越长,副作用发生的概率就越大。
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了解,朋友们不难看出,要想降低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在保证血压达标的前提下,使用最小剂量,缩短用药时间,可以有效降低副作用发生概率。但这里有个问题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想过?降压药是需要终身服用的药物,时间久了,很难保证不出现副作用,为了保证疗效,我们也不可能把剂量降的太低,这种情况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来解决用药安全问题。
其实,答案早就在生活中广泛使用了,这就是联合用药。有趣的是,沙坦类降压药与地平类降压药联合使用,可以发挥1+1>2的作用。二者联用时,一个神奇的化学反应发生了。沙坦类药物不仅能扩张动脉,也能扩张静脉,正好可以抵消地平类药物只扩张动脉带来的不平衡,从而显著降低脚踝水肿的发生率 。
大量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数据显示,与单用氨氯地平相比,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可以让外周水肿的发生率从9%显著降低到5.4% 。一项荟萃分析甚至指出,地平类与沙坦类联合使用,与单用地平类药物相比,水肿发生率可降低24% 。这正是临床上“地平+沙坦”成为黄金搭档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们不仅能更强效地降压,还能互相弥补副作用的短板 。
一不小心又超时了,其实二者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聊,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不聊了,我们把剩下的内容留到以后的作品中分享,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