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为了应对出生人口下降和人员外流导致的县城中小学学生人数减少和教师富余的现状,湖南某县出台了中小学教师优化调配和富余教师转岗分流方案,25年8月执行。引发网络关注。
这个标题为《县中小学教师优化调配和富余教师转岗分流工作方案》称,近年来,随着出生人口的持续下降和人员外流,我县学生生源不断减少,农村中小学“小班额”“小校额”问题凸显,城乡学校教师存在结构性短缺,县域师资配置与调整面临新的挑战,全县教师总量从原来的严重不足到逐步出现富余,且随着对教育资源的优化布局和调整,教师总量富余问题将日益突出。
为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对教育事业的深刻影响,(广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切实做好中小学教师优化配备与培养培训相关工作的通知》(”‘通[2023]358号),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印发了《乡镇中小学联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25]3号),县政府印发了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函〔2025]4号)。为贯彻落实系列文件精神,逐步调优县域中小学师资队伍结构,促进富余中小学教师转岗分流,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通过局直学校公开比选、县直和乡镇事业单位选调、乡镇教师竞聘上岗、富余教师转岗分流、落聘教师待岗培训等方式,促进师资队伍结构性平衡,激发教师工作潜能,提升教师队伍……
《富余教师转岗方案》提到,要求35周岁以下,选调230名教师离开教育岗位,用三年时间实现教师编制平衡。通过公开比选、组织选调、竞聘上岗等方式,优化教师队伍。
- 其实,近年来教师编制调整的消息,频频引发热议。
比如,湖北鄂州率先锁死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江西万年县暂停招聘英语教师,多地推行“县管校聘”“交流轮岗”…这些现象背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编制正在减少,铁饭碗越来越不“铁”了。
编制调整的核心原因,是人口结构的变化。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全国专任教师人数增加了219万,但与此同时,出生人口却持续下滑。2020年新生儿数量较2016年减少近一半,而根据预测,到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将比2020年减少约3000万。
生源减少直接导致学校关停潮。有研究指出,2035年全国小学数量将比2020年减少5.14万所,初中减少0.38万所。学校减少,教师需求自然下降,编制收缩成为必然选择。
江西万年县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20年至2023年,该县学生人数减少了1.1万,但教师人数却增加了1000余人,导致师生比例失衡。2025年,当地直接暂停英语教师招聘。
而鄂州的做法颇具前瞻性。该市直接设定中小学教师编制上限(8850名),并实行“进一退一”政策——每招聘1名编内教师,必须减聘1名编外教师。这一措施使编外教师规模减少45.4%,同时通过考试将优秀编外教师纳入编制,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
此外,鄂州还撤销了43所空壳学校,将部分小学教师调整至初中任教,使教师资源更匹配实际需求。这种动态调整的方式,既避免了财政浪费,也提升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类似的情况正在全国蔓延,福建、山西、山东等十余个省份已开始推行“县管校聘”“交流轮岗”,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我们再回到开篇湖南某地这次中小学教师的优化分流方案。该方案主旨是“一校一策”、“竞聘上岗”!落聘人员给予一年的培训期。言下之意,八仙过海,大家各显神通吧。
过去,编制意味着稳定,甚至“终身制”。但如今,在人口结构变化、财政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编制的逻辑正在改变——从“只进不出”转向“能进能出”。
未来,编制岗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铁饭碗”的含金量也会随之变化。对于求职者来说,提升自身能力、适应政策调整,才是应对变局的关键。毕竟,在编制减少的时代,真正的“铁饭碗”不是某个岗位,而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如今身在教师岗位的人而言,要有一定的危机感。随着出生率的持续下跌,很多学校以后肯定用不了这么多老师。趁自己还没满35周岁,如果有得选择,就早日跳出教务系统,省的以后麻烦,早分流早省心。
对此,你怎么看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